欢迎来到资讯世界!

​印度男子遭乌鸦追3年,三年前救乌鸦反被误会

国际 2019-09-06 16:19116未知admin

过去3年来,印度北方邦的一名男子每次走出屋外时,都会遭到乌鸦的追踪攻击,为它们死去的孩子“报仇”。

​报道称,3年前,这个名为柯瓦的“倒霉蛋”曾试图救一只被困在铁网中的小乌鸦,但未能成功,小乌鸦不幸死去。结果,这引起了误会,附近的乌鸦家族认为他就是杀害小乌鸦的凶手。

3年来,每当柯瓦走出屋外,附近的乌鸦就会追着他不放。柯瓦的头部也多次被啄伤。现在,柯瓦每次外出时都会携带棍棒防身。

不过,他表示,他不想伤害和触怒乌鸦,棍子只是用来驱赶它们,他挥动棍棒时会小心翼翼的。

柯瓦无奈地说:“我无法向它们解释,我当时只是想要帮忙……真冤枉,它们以为我杀死了小乌鸦。”

柯瓦表示,他最初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攻击,但随后他发现,乌鸦没有攻击别人,他就是乌鸦攻击的对象。现在,柯瓦希望乌鸦在经历了这么多年后能够“放过”他。

据报道,虽然柯瓦饱受乌鸦“报复”之苦,但这些乌鸦的“坚持”,还有柯瓦在路旁挥棍驱赶的动作,已成了附近村民的娱乐节目。

有些人还特别留意柯瓦什么时候出门,以观赏这些乌鸦的“报复战”。他们说:“乌鸦攻击他时,就好像电影里的战斗机冲向攻击目标那样。”

2011年,美国西雅图的研究人员发现,乌鸦会记仇,还会辨识人脸。此后,在另一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,乌鸦在看到它们认识的脸孔时,也会像人类一样,顿时想起来。

乌鸦的故事

美国学者博里亚·萨克斯的《乌鸦》最近在中国引进出版。按照作者的创作意图,“写《乌鸦》的方法是抛开许多学术程序,只专注于所有那些关于我的主题的特别的东西”。

这些东西是什么呢?主要就是从神话、文学、艺术、宗教、博物学、分类学、动物学的角度,对乌鸦进行历史、文化、文学、艺术、民俗、自然等多个领域的探讨和描写。显然,这是一种不局限于从专业角度——动物学、博物学和分类学对乌鸦进行的描摹。

人们对乌鸦并不陌生。乌鸦是杂食性鸟类,喜欢吃谷物、浆果、昆虫、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。由于喜食腐物,因而人类的垃圾,以及人类生产的谷物是乌鸦的主要食粮。这也决定了乌鸦离不开人类,从而被人类所熟悉。

萨克斯在《乌鸦》中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的美索不达米亚、埃及、希腊和罗马、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、亚洲、美洲土著文化、浪漫主义时期,以及20世纪和以后的多种文化和传说,对乌鸦进行全方位探讨。

从人文角度,人们看到的乌鸦是复杂的,既有聪明狡猾的一面,又有诡异和超自然神力的一面,夹杂了千变万化的角色,如阿波罗的圣物、女巫的魔宠、死亡的信使、吉祥婚姻的象征、善良的化身,以及优美自然景色的陪衬。因此对乌鸦可以一言以蔽之,毁誉参半,不过,还是毁的方面居多。

作者也引用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乌鸦(寒鸦)形象,“乌鸦反哺,羔羊跪乳”,以此说明乌鸦的一个角色是善良的,也被称为孝鸟,更涉及中国人最喜爱的诗句,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”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”等来证明乌鸦与人类的息息相关,就连人的心理和情绪也随着乌鸦的介入而被点染。

在人文的视野中,乌鸦又是诡异和有超神力的,这在爱伦·坡的作品(包括诗歌《乌鸦》和短篇小说集《乌鸦》)中得到了充分体现,以作者与乌鸦的相遇而表现出诡异、死亡和神秘,这也与全世界都把乌鸦当作死亡、瘟疫和疾病的象征相吻合,或者至少是把乌鸦与死亡、瘟疫和疾病联系在一起。 麦北新闻网 返回麦北网首页>>

本文所有观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“麦北新闻网”立场,文字本站自编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smbw.com/gj/2509.html

麦北新闻网